版权声明:本文版权为汽车所有炒股选配资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网易汽车9月19日报道 8月27日,在深圳见到周光的时候,元戎启行刚举办了一场VLA大模型的上市发布会。
周光给出了“VLA的下限,已远超端到端1.0的上限”的论断,基于GPT架构,VLA模型成为一个跨时代的“新物种”,标志着自动驾驶正式进入大模型时代。
当VLA开始被行业热烈讨论时,元戎启行,又一次跑在了前面。
或许是这一天太过“高能”,他从上午忙到了凌晨两点,也让平时酷爱骑共享单车上班的他,决定打车前来。
正如这个小细节所展现的,已近四十不惑的他,并没有这个年龄很难避免的世故,依然保持着年轻人般的赤诚与直接,带着些随性与不拘一格。
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就是“爱折腾”,喜欢做一些“比较刺激的事儿”,并“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”。
也恰因如此,他敢于打破常规,去做一些非行业共识,但他觉得正确的事儿,比如:当元戎启行决定做无图智驾时,行业主流还在谈“高精地图方案”,这让元戎启行率先开启了高阶智驾进击之旅。
诚然,他并不是这个行业最会讲故事的人,但六年时间,元戎启行不仅活下来了,还跑到了量产的前排,目前,元戎启行总量产车辆交付量已接近10万台,在高阶辅助驾驶领域位居前三,而刚发布的VLA模型也已拿下5个车型定点,首批量产车即将进入市场。
这背后是周光对技术的自信与笃定,也像是命运对一个纯粹的技术理想主义者的奖赏,正如他所说,精准的技术判断与视野,就是他的舒适区。
但量产交付10万台之后,周光要回答的却不再仅仅是技术问题,还要主动打破自己的舒适区,去考虑如何去带好一个团队,去考虑提升商业化落地能力。
当一个技术理想主义创业者,决定不再“纯粹”,或许意味着,他开始蜕变为一个成熟的CEO,摆脱“技术”的单一标签,转型为兼顾商业与团队的“实干家”。
这种“不再纯粹”的转变,不是对技术理想的背叛,而是以更成熟的姿态,为自动驾驶的理想寻找更坚实的落地路径,毕竟,在自动驾驶下半场开始的前夜,只有活下来的公司,才有资格谈未来。
押注无图、VLA,做「非行业共识」但「正确」的事
元戎启行成立的2019年,自动驾驶行业正值资本“寒冬”,在获得阿里领投的3亿美元融资之前,周光曾将那段时间称为创业以来最危险的时刻。
“当时发了这个月工资,就没下一笔钱了”,周光回忆道。
而这笔融资,对他来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,他终于可以去做一些「非行业共识」但「正确」的事,比如:不依赖高精地图的“无图”智驾方案。
获得了阿里的融资后,周光没有了资金压力,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去做,而不用去在乎是不是「行业共识」,因为「行业共识」不等于正确。
2023年初,元戎启行又率先布局端到端,元戎启行坚信只有“端到端”才是真“无图”,到8月成功部署上车,2024年,率先实现了端到端辅助驾驶的量产。
这场“技术豪赌”,元戎启行赢得漂亮,也凭此敲开了长城公司的大门,获得魏牌蓝山的智驾方案定点,迎来商业化的破冰时刻。
“当时行业都不相信‘无图’,我们把车子拖到保定,拖车下地就开始干,随便指哪打哪,怎么开都行”,正是这种真诚与技术自信打动了长城。
提到如今业内车企自研的新趋势,周光强调:“保证有产品竞争力,保证技术领先,是最为重要的”。
这份野心,在他们的技术演进路径中一脉相承,近日,元戎启行正式推出基于GPT架构的VLA大模型,将原有CNN结构下的端到端系统彻底重构。
他认为GPT架构的最大价值,在于具备逻辑推理能力,可以「让机器读懂物理世界」,能摆脱传统端到端模型的黑盒难题,这正是自动驾驶进入下一个阶段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。
这场迁移的背后,是对模型能力边界的重新定义:不只能识别红绿灯、避让车辆,而是能“理解场景、推理风险、做出行动选择”。
而一旦进入这个阶段,自动驾驶就不再是感知主导的工程问题,而是真正进入AI主导的复杂决策系统范畴,所以元戎启行争的也不仅是未来的市场名额,而是谁能定义未来自动驾驶的认知范式。
从押注“无图”到锚定VLA ,元戎启行始终跳出“共识”桎梏,以技术预判叩开新局,未来这条路或许仍有未知,但循着 “做正确的事” 的方向,其在智驾赛道的探索,终将持续撕开更高阶智能的突破口。
十万台后,元戎启行要回答的不止「技术问题」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元戎启行被贴上“技术好,但落地不够快,量产不够多”的标签,技术方案出色,但是却需要等待市场的一个验证资格。
但周光认为,这是外界对元戎启行的最大误解,元戎启行当下的量产交付量已得到了质的提升。
到2024年,国内真正实现大规模“无图城市NOA”上车的第三方玩家屈指可数,周光坦言:中国能实现10万高阶城市NOA交付的第三方供应商,元戎启行位居第三,今年元戎启行预计将达到20万上车规模,明年或可冲击100万,这个涨幅让人欣喜。
当前,当高阶智驾进入残酷的洗牌期,要留在牌桌上,技术不再是唯一的通行证,商业化的落地能力、工程化的推进效率、团队的协同凝聚力,都成了必须跨越的关卡。
跟车企建立合作后,周光觉得最难的是工程化的复杂程度,汽车工业有着高度标准化的生产流程,软硬件能力如何融合,大量系统级调试、前装整合、质量控制与售后,构成了高阶自动驾驶落地的真实门槛。
仅有先进的技术方案,并不意味着市场的认可,最终量产与否以及速度如何也受到产品定位,品牌影响力等因素影响,更重要的是确保安全。
“当你有百万台的时候,你的任何的错误都会被放大100万倍”,再小的错误乘以万为单位时,都可能变成灾难,周光说道。
技术正确之外,他认为要想走的更远,还要增加市占率,要运营好“技术,商业化,人,三点最为重要”,因此他亲自上阵带头做商业化,也会更全方位的考虑如何去更好的带好团队。
“商业化,要成为也必须成为舒适区”,\"明年,量产或许可以达到100万\",“最重要的是,不能再是纯粹的技术理想主义,更需要去平衡核心团队成员的关系”……
他坦言,虽然市场占有率高并不意味着未来就能绝对成功,但技术投入跟不上,绝无可能领先,等新一代技术出现,也必然会掉队。
同时,元戎启行的市场版图也在向海外扩张,计划在欧洲设立本地办公室,并规划进入日本与韩国,与之相对应的是日趋明显的海外需求,周光举例:在日本这样老龄化严重、驾驶人力紧缺的国家,自动驾驶的刚需或许比中国来得更猛烈。
穿越工程复杂度与商业试炼,元戎启行正试图抵达自动驾驶更为宽广的战场。
终局未至,关键是AI能否真正「接管方向盘」
量产10万台是交出的第一阶段答卷,也意味着元戎启行跑完了行业技术验证的前半程。
下一道题更难,也更关键,如何让大模型在物理世界中真正跑得起来,实现完全无人化自动驾驶,没有捷径,也没有模板。
超过10款车型的定点合作,为元戎启行VLA模型的量产积累了丰富的场景数据,但后续VLA模型的规模化推广仍面临很多难题,比如,VLA模型的思维链(COT)能力尚未完全展开。
对于现阶段的VLA模型,尽管其上限已高于端到端方案,但周光称之为仍在“幼年期”,如果满分10分,他只能给到6分。
此外,「成本」也常被认为是VLA上车的拦路虎,目前来说,VLA模型更依赖算力支持,但周光认为这个问题或许很快有新的解法,因为行业整体都在提升算力,下一代芯片算力将达到5000TOPS,甚至10000TOPS级别,比如特斯拉最新芯片算力就已经高达2500TOPS。
同时,元戎启行的DeepRoute IO 2.0支持激光雷达与纯视觉版本,可适配多种芯片、多款车型,从而有效降本,目前可适配的车型已可低至15万元级别,随着芯片技术的迭代,10万元级别车型也将有机会搭载。
对VLA大模型的未来,周光充满了信心,认为这是最优解,能否后来者居上,还要看首批VLA车型的市场口碑以及元戎启行的工程化量产能力以及成本控制能力。
但有信心不代表自大,周光反而更为谨小慎微,元戎启行将“防御性驾驶”作为核心目标,并反复提及“先让AI学会害怕,再让它握紧方向盘 ”。的确,AI也应当具备对风险的敬畏之心,只有让AI学会害怕,才是对安全真正的重视。
有关未来,周光也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,通过大规模量产,将AI技术扩展至Robotaxi等领域,持续推动RoadAGI业务,实现“AGI for Robot”。
当问及周光希望元戎启行未来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,他说,终极目标是要做物理世界的通用AI,最终打开通用物理智能的大门。
对于这一切,正如元戎启行在发布会结束时所说:时间,终将验证一切。
在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